星期二, 9月 20, 2005

我的何謂建築

建築是一個隨著時間轉變空間性格的空間容器是一個 與風 與水 與自然 共同對話的有機體是一個不具權威與人親近的故事
建築是在8年前走入我的生命,當時我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15歲少年,我所接觸的是一種技職的體系,他教導我在社會上所會發生的事,但我卻對此感到疑惑難道建築是一件這麼生硬的事嗎?難道不能夠帶有一絲絲浪漫嗎?




旅行
是我對這件事的一種無言的抗拒,我拒絕都市的帷幕牆,冰冷的RC構造,我轉而逃向鄉間,當時我19歲在旅途中我初窺光對於建築是有多大的影響,當我走入一棟破瓦的磚造破屋,我卻經由地上的光影晃動感受到一個具有生命力,一個具有緩緩輕訴嘆息的氣息迴蕩在這空間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光與影在空間中不斷留連轉變,就像兩個頑童再遊樂場戲耍一般,享受有品質的空間一定要在都市中嗎?
倚靠在磚石所砌成的窗台上,大開口是這棟容器與風的對話,我傾聽他們的對話試著去感受其中的涵義,東部的風是一種具有溫暖,時而強硬時而柔軟,速度的改變,也讓這一切有了不同的詮釋。
走在田埂邊,我享受自然的旋律同時,忽見到一個用木製與竹混編的瓜棚,雖然他的工法是一種笨拙的表現,但在背後我卻感受到一種充滿野性,一種澎湃的生命力蘊含其中,是一種素人一種對在地環境最親近的人造物,絲瓜的藤在其中蔓延,感覺上這兩者好像本來就該在一起,完全沒有絲毫的突誤瓜棚,雖然是一個簡陋,一個臨時無法居住的空間但我們卻可在其中探討出一空間的圍塑是如何形成,自然是如何被融入,光影雕塑在這裡是理所當然的被表現出來,由此反觀都市之中雖然沒有相同的環境,但走在路上我看到的建物都像是一道道的銅牆鐵壁,我就像被勒住脖子一般無法呼吸令人窒息,單調的空間,不明所以的開口,不明白的裝飾,對都市空間的衝突,完全沒有與環境對話的餘地,是一種強佔的霸權
建築應該不只是如此而每塊土地也應該會有不同的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出不同的故事(建築)是一個夢想與環境的結合,在旅途中這是我所得到的初步,也是我所認為的。

經過幾年的專科訓練,我已具備在社會中基本的技能,設計,在專科之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又或者是學校方向不同,導致學生所接受的層面也不同,難道停車位比設計思考過程重要嗎?
為何是如此?
我對此充滿了疑惑,難道設計不是建築的一切源頭嗎,機能與設計思考發生衝突,誰該輸誰該贏,誰能夠給我一個定論,又或者這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沒有答案)我決定我要跳離這個體制之中,我拒絕了技職院校的升學,轉而投向大學體系,嘗試改變環境去讓我得到不同層面的回應,也希望在這裡頭找到一個答案,在考試的過程中,我依然不斷的去各處旅行,宜蘭、花蓮、台東、綠島,這些充滿自然及人情味的鄉土都曾留下我的足跡,在過程之中我也不斷碰到許多人事物,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在宜蘭受到黃聲遠建築師他那充滿激情、奔放、狂野中帶來的細膩,姑且不論為何會是如此(建物的形成),但我們都能在現場感受空間氣氛的轉變以及渾然天成的形式是如此呼應大地、風、水等等自然的元素,在都市空間中他的建築不再是單一個體,而是串聯都市隙縫的中介空間,對都市的空間是如此的謙虛,多麼重視這塊土地的性格
在走訪的過程中,我也對建築的定義慢慢的改變,由早期的自我炫耀與自我中心,慢慢的成為願意先靜下來傾聽基地的訊息,嘗試讓建築是從大地長出來,而不是蓋上去。
建築不再是偉大的一件事,真正能夠稱為偉大的應該是這裡曾經給了我們什麼經驗與故事
在台東我卻看到一件令人震撼的事,其實有許多都市人跑到鄉間買了一塊地,蓋起一棟棟類似堡壘的建築(往往那也是風景絕佳之處),為何如此霸道呢?就算是私人住宅,但那量體的決定、配置的形成,在在的都顯示出那是一個充滿個人私慾的建築,完全把環境的對話給斷絕了(一道大牆),這也讓我省思在學校中做的那些漂亮的東西(專科),在基地之中是否能夠被接受,是否能如我所願?看來我還需要多多磨練!
建築,對我而言他所帶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於對事物思考的方向不再拘束,運用不同角度去對待一件事物,嘗試出最好的答案,好在於建築也是一個多變曖昧充滿挑戰的事情,讓我對他傾心不已,我知道我這一生是要走這條路,也希望在這條路上能夠貫徹我的信念,對這社會、對這環境、對這塊土地能夠有一絲絲的貢獻能夠有更多感人的故事發生………………………………

協力造屋

協力造屋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在沒有任何奧援下,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設在德化社的「九二一重建工作隊」,很快的展開自力更生的重建工作。首先他們考量的是經費問題,因為在來自各界有限的補助範圍內,即使壓低建材費,一棟十五坪的房子總要花上幾十萬。謝英俊想要的是居民自己動手把房子蓋起來,不但可省下一筆可觀的開銷,又可用雙手打造自己的社區空間,這不更合乎地震後重建家園的自力更生精神嘛!從對族人遊說「協力造屋」的構思方案開始,到訓練族人有基本的工作能力,雖然過程壓力不斷,問題千絲萬縷,但謝英俊與事務所同仁終於在921地震後的第一年,與邵族族人共同打拚出災區第一個美麗家園。
而我也在各展覽及刊物的介紹下間接的認識這位與眾不同的建築師,終於在這次協力造屋的活動中,我終於可以近距離接觸並親身體驗!92年7月7日……..太陽大
在這天我終於展開了這一次的活動,今天我們的首要目標是製作木門,我來到木工廠,木工廠之中的機具有車床、輪盤鋸等等重機械,可想而知安全第一是我們最需要注意的。
首先我們利用腳材製作出一制式門的骨架,並再一適度距離做一補強。平常的門是在骨架上再釘上一層夾板,在這裡我們是使用雨淋板一塊一塊相互交疊平舖在兩側,具有相當的耐用性,但這種門卻比一般的門重上許多,此時問題就來了,當我們把這種重量級的門裝置在門框時,銜接的鐵件(鉸鐵)將會不堪負荷使之脫離掉落,再不改其組裝方法及材料之下,我們試圖用鐵片條在骨架上做一斜撐的動作,試圖將力拉回,但木門真的是太重了,我很懷疑是否將會有具體的成效。
雨淋板的舖設方向也是有其學問,如果銜接的方向不對將會造成當雨水打上來時雨水將會流入骨架之中造成由內往外的腐壞。
在做木工的過程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工作環境的整潔與工作效率是成正比的,並且也對安全是有重大的影響,車床是我們在製做木門中最常被使用的重型機具,其使用是有一定的安全模式,列表如下:
1.環境的整潔
2.車床推拉的順暢
3.將工作手套脫掉(以免被輪盤捲入)
4.手要按穩材料
5.慢慢推過去
再做完一扇門之後我們也試圖突破木板門在造型上的可能性,我們將原本水平與垂直的雨淋板,做一45度的切割,相互連接,呈現出一種向心性輻射狀的圖案(隱喻原住民圖騰)但在施工上卻耗費了約2倍的時間及人力,並且在材料上的損耗上野蠻多的。
在晚上,建築師除了歡迎我們的到來之外夜介紹他們這次與德國工藝建築師合作的案例在下面將有國際合作的簡單說明:
新竹市新竹文化協會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九二一災區家園再造服務團隊,於1999年921大震後即進駐災區,推動部落/社區弱勢災戶協力造屋,並在有限的經費條件下以彼此互助協做的方式重建家園,目前已協助完成邵族安置社區及部落教室、各型家屋等160間。在重建過程中同時推展永續發展、綠色環保觀念、部落/社區總體營造、建立部落/社區自助互助體系。這樣的重建模式,具備國際性的進步視野,同時也與國際援外團體相互呼應。1907年,基督教牧師、傳教士與先驅者–Gustav von Bodelschwingh, 在德國Dünne小鎮創立了Dünne Heimstätte「家園協會」,長時間致力於協助弱勢民眾建立家園。俄國車諾比爾核變事件(1986年4月26日)之後,同家族的Dietrich von Bodelschwingh牧師成立Heim-statt-Tschernobyl e.V「要家園–不要車諾比協會」(德國),協助白俄羅斯受污染災區居民遷村重建,其做法與我們類似,也是協助遷村民眾並召集志義工參與協力造屋,同樣在經費侷限條件下以彼此互助方式重建家園,並在過程中推動永續發展、非核家園及綠色建築觀念,協助遷村居民融入當地社區、凝聚社區裡人與人的關係並消弭戰後族群間的歷史仇恨。如上所述,兩個不同地區的不同團體卻有著極為相近的作為,這樣的願景,讓彼此深感有相互交流的必要,以擴大經驗分享及推動國際合作關係。在進一步接觸瞭解後,雙方計畫於2003年3月1日至3月31日先於台灣舉辦協力造屋國際合作工作營,邀請德國「家園協會」、「要家園–不要車諾比協會」主要成員、聯邦國會議員、社會學家等,並召集志工以實際的造屋學習行動協助弱勢災戶家園重建,爾後預計於2003年6月至7月自台灣組成義工團赴白俄羅斯參與遷村協力造屋工作,實際瞭解當地作法。預期這項國際合作交流計畫,能達到:1. 推廣永續發展、非核家園、綠色、環保、節能的理念。2. 分享國際援助經驗,建立合作模式。3. 協助921地震災區弱勢災戶,在現有補助款(新台幣40-50萬/每戶)之下發揮自助互助精神重建家園。(工作營期間:實做完成5戶,後續施做5戶,再全面推廣。)4. 預計參與實作志工及家戶親友:680人次。(非假日400人次,假日擴大參與280人次。)5. 預計訓練專業技術人員:大木構造10人,泥作圬工10人。
以上是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與其但國的合作簡介兩者都採用杉木樑柱與黏土牆面﹐合乎就地取材的綠色原則。較大差別是﹐德國屋是純木結構﹑以筍接與木釘結合。謝屋以螺栓鐵件接合木頭樑柱。德國屋需要高深精準的木工技術製作榫頭﹐比較環保﹐費工﹐難度高﹐須有資深工匠帶頭放樣。謝屋則以鐵件螺絲組裝木件﹐較粗放﹐但省工省時﹐這是謝英俊團隊災後重建的重要經驗。
92年7月10日……..太陽大
我們來到潭南工地(幸月霞)這是一個由木構架及夯土所構成的一樓平房,其木夠的結構系統與一般的的樑柱系統不同是呈現一承重牆系統一共有三個開間兩側的開間之間再使用斜撐將其力穩定,這種結構與設計互相配合的呈現有別於一般設計與結構分開的做法,真正做到一相輔相成的作用,真是令人佩服。
今天是做一拆除模板的動作,我們將其固定在門窗上的固定模板拆除,以便日後將門窗框裝上。我們利用扁鐵,運用槓桿原理將模板從夯土中扒開並要把其上的鐵釘清除,以避免踩到,這更加深我對工地安全的認知。
92年7月11日……..太陽大
今天上潭南的工地(阿勇家),這是一個與幸月霞工地相同做法的工地,但他的週遭被檳榔樹環繞,景緻脫俗,但看到這麼多的檳榔樹卻讓我想到大風雨來臨時去大量的與是將會對土壤造成沖刷,檳榔樹短小的根是否有能力抓牢其土壤,使之不造成土石流,但檳榔樹在此地卻是經濟作物,真是一兩難的局面。
這一次我們要在一拆好模板的窗台上,裝上一預鑄好的窗框,所要解決的問題就在於如何將框固定並且兼具防水的功能,也就是夯土與木框之間介面的處理。
當我們組裝上去時卻發現其預留的洞口過大與木框不合,所以我們在木框及夯土之間填上模板使其固定,並再木框及模板之間舖上一油毛氈的防水布料,使其達成防水的功效
92年7月12日……..太陽大
今天來到鐵工廠,工廠中需要注意的是導電的問題,天氣不好時千萬不能使用其電器設備,其主要設備有大型切鋸機、鑽洞機、電焊工具等等,是一個充滿光、熱、噪音的環境,當然這些對人體的迫害也是很大的,舉例來說當電焊師傅工作三天就要休息一天,否則就會無法生育,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我們今天製作一四層樓的鋼構骨架,這裡所使用的是由兩個C型鋼所對焊起來的柱子我們要在單一的C型鋼上使用鋼丁在其上放樣,之後要用槌子將其放樣點打深,以便日後鑽洞機的使用,放樣好後要使用鑽洞機,首先定好位置,將其鑽頭對準放樣點,打開開關將其磁性座與型鋼穩固,慢慢的往下鑽,要注意在鑽的途中必須適時的使用冷卻液,以防鑽頭燒壞,並且可將鐵削掃除,在鑽完洞之後將兩根C型鋼對焊起來,在焊接的時候必須要使用護目鏡,以防造成對眼睛的傷害,並使用滿焊,才不會在將來組裝時裂開,再焊的時候要先將螺桿插入洞口再焊,這樣才會準確!
92年7月15日……..太陽大
今天到幸月霞工地,主要是要再他所出挑的屋簷之下設立四根木柱,首先先定好立柱的位置,在其上挖洞定好比例及尺寸,利用鐵網圍塑成一圓形筒狀插入瓦好的洞中,在其中導入由水泥及級配所構成的混凝土,做為木柱與泥土地之間的介質。
在裁切好的木柱底端套入一鋼材(腳鋼),然後我們在凝固好的混凝土柱上定好腳鋼位置及尺寸,在其上使用電鑽,利用膨脹螺絲將L腳鐵鎖在其中,並將木柱套入,再用自攻螺絲所入使其牢靠,之後利用水泥粉刷將混凝土柱周遭的鐵網修飾掉,在這些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尺寸及定位的問題,並要想好各種材料之間如何去連接。
92年7月17日……..太陽大

2005 think for my design

序曲………………………………..拉扯之間

都市是一個多元變形體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地圖…..不管是誰

都市中存在了許多角色
這個硬體需要人這個軟體去啟動
去發揮他本身的功能與潛力


各種不同背景成長
擁有了不同的觀點
想當然爾 對應都市這個機制的態度也會不同

我想要去討論什麼
這些腳色的定義是如何抉擇的
與如何被串聯(腳本)

小偷
一個超乎常人的儗蹤者
選擇這個角色
是為了在這個都市表皮中他如何從公共空間以不被人發現的方法去進入私密性領域
亦或者發現一個精神靈魂釋放都市壓力的途徑
這是一個充滿模糊界定的研究

也是一個會與 都市元素 人 街道 自然 互相拉扯糾纏的灰色地帶

都市元素………….有機體

人………………….接合點

街道……………….網路

自然……………….緩衝

色彩 光線 不同的深淺變化 會影響人類心理所承受的壓力
就像都市中不同尺度變化的巷弄
自然光與人造光在不同的時間點在同一地點中展現不同的表情

人活在這種不停變化的有機體中
內心也慢慢浮現多重人格的靈魂


都市 或稱為一個變形體 好久沒有放輕鬆了
鋼琴的旋律
綠樹的搖曳
小孩的歡笑


THINK ABOUT OF SITE
以台北市六條通為觀察對象

觀察都市人多元身分混血的情況

同一地點不同的時空將會有不同的現象

將空間上的隙縫成為不同角色表演的舞台
與環境 時間 共同編織一個新的都市地圖

ISSUE
將角色之間的衝突與對立用不同的空間性格利用漸變Changes gradually串聯起來
酒店女郎 小偷 警察 神父 藥店老闆 尋歡客
情趣用品店的胖女人

使用剖面

一個描述空間最佳的表現
融入時間的變動形成為一個紀錄斷面


一個隨著時間變動的可能
探討一個空間如何被不同使用者性格操控與面對時間轉變的現象
How does discuss a space along with the time change possibility to hold by the different user disposition controls with the phenomenon which transforms facing the time
流竄的媒介

通風管

一個現象侵入都市所產生的後遺症 小偷的前進路線
寄生於大樓的表皮

成為都市中另一種垂直向度的動線

臨時便橋

量體之間的串聯







寄居的媒介

儲水槽

小偷的休息站與寄居地

酒店

一個遺忘現實與對立的現場活動

教堂

光明與黑暗的對立

藥房

一個解決病痛與羞怯的場所

警察局

代表社會正義與公權力的表現
與寄居的抗衡

情趣用品店

一個展示與內心矛盾的歡娛潤滑

空間權力

拓圖的意涵

→利用“拓圖”的行動,將你平常所熟悉但沒有仔細觀察的物件,紀錄下來,
改變以往以眼睛為主的觀察模式,透過手的觸覺重新感知物件的本質,並發揮想像力定義新的意義與型態。

→拓圖後的圖騰紋理:拓圖將物件的質感記錄下來,透過創造者經驗與想像力重新拼貼出不同的圖案,也利用不同的拓圖方式〈顏料….等〉記錄創造者當時的心境。

→拓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難忘而有趣的體驗。也可以嘗試用拓圖來寫日記或遊記,組構成生命旅程的紋理。

→拓圖也讓人發現物件背後隱藏的意涵,不管是政治性還是暗喩。

→我們習慣用視覺來觀看環境,卻又對環境視而不見。透過手腳與空間表面的接觸,我們更加體會身體與環境的緊密連結,也反思自我和環境的關係。




* 人與物的深情對話*

物的意義指涉為何?


a.是個人的權力或關心?是個人的理念或是宗教信仰?是回憶或是關心?
b.意義並非靜態或是固定的。我們應該要探討意義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改變,並了解人們賦予物體意義的過程。
c.意義並不存在於真空之中,它傳達了個人環境與歷史脈絡中實現。
d.意義並不是獨立存在於世界或是人的腦海裡,它是人與物體交互作用的結果。
e.物的意義如何與其它的意義系統;如口語溝通有何區別?物體的物質性在此意義中扮演何種角色?




物的意義之分類:



〈1〉機能導向:只單純的表達其工具性的目的,此物品可以被其它物品取代而不損失其意義。
〈2〉抒發情感:人們可以經由與物品的互動而抒發情感,獲得喜悅。
〈3〉個人經驗與當下情境做結合:將個人經驗跟它當時所使用的一些物品結合,兩者變得密不可分,變成那個物品好像就具有這樣的經驗在裡面。
〈4〉標記性,成就的象徵:藉由自我界定的目標而努力,並利用社會所認可的符號作為追求目標的指標。
〈5〉寄情:將個人的喜悅與痛苦具體表現出來。
〈6〉溝通的工具,自我的表達:和陌生人溝通引發話題,表達自我。
〈7〉連結關係或區隔自我:一個具象的物體,可以讓人憶起過去的經驗或是與親友做連結;傳達社會地位,使其有別於他人。
〈8〉自我的體現:有時物的意義是多重而深刻的,物與自我的界線會逐漸的模糊。
〈9〉對應心境,意義在時間的流動中轉化。
〈10〉隨境遇變遷,人在與物的互動中成長。





空間權力
*市民城市,誰的城市*

都市空間除了是容納街道與建築物,以滿足市民遮蔽.安全與活動等需求的實質空間外,更是表現市民價值觀的社會空間,也是社會結構中擁有不同位置與利益的團體,彼此角逐競爭的場所.
靜觀台北市幾年來都市空間的變遷,其表現出來的追求”乾淨”與”秩序”的心態,令人感到不安.
台北市的文化與活動遠不及洛杉磯與紐約的豐富多元,卻漸漸朝向洛杉磯的軍事化,紐約的迪士尼化與新加坡的嚴刑峻罰政策方向發展.

*軍事堡壘洛杉磯? *
長久以來洛杉磯市政府.財團與都市設計師聯手,透過空間的安排,刻意將洛杉磯設計成一個種族隔離的城市.一方面市中心的設計以及活動的安排要能吸引中高收入.守法.”值得尊敬”的居民;另一方面,都市裡的公共空間與設施要讓窮人與流浪漢無法在這裡生活,於是利用無所不在的電眼,上鎖的垃圾桶,無法躺臥的巴士候車椅,裝有撒水器的草皮,關閉公共廁所,以防止所謂行為不合宜的人停留在社區內,達成種族與階級隔離的目的.
設想市政府願意花大筆經費興建監獄與這些措施,但卻不改善貧窮問題……結果城市越來越像一做軍事堡壘.

*紐約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 *
紐約市中央車站附近十幾個街廓的商家,組成一個基金會,計畫重新整頓該地區,已成為紐約市的迪斯奈樂園.
狄斯奈樂園象徵整潔.安全與秩序,這些可能是城市所嚮往的好品質,然而他是一個沒有歷史與傳統的地方,並且由一個中央集權的資本家所掌控.為了得到進入樂園的許可,人們必須付出金錢代價.那裡沒有衝突,痛苦.沒有遊民,也不會有人示威.人們藉由金錢的購買,暫時連真實的生活世界.

*“淨化”城市與“禁化”城市? *
北市一心一意想要邁入世界城市之林,但是城市的競爭力,究竟應該建立在市民現實生活改善的基礎上,充分展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活力,還是一味地致力於城市的裝扮美容?為了邁向國際都市之路,市府迎合中產階級的生活品味,透過一連串強勢措施,要將台北市塑造為乾淨而充滿秩序的城市.

*打擊犯罪,必須犧牲隱私權? *
都市最可貴之處就在於各式各樣,充滿差異的人,可以在都市公共空間中直接互動.差異讓人興奮.帶給人成長;而街道就是都市中最有活力的器官.然而依賴電眼,卻有可能讓人產生”旁觀者效應”,失去了與陌生人相處的能力,並且增加人際的不信任與隔離.
回到那句支持電眼的老話: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怕人家看?想一想父母不准小孩關房間的門.老師要檢查學生書包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說的?問題是誰擁有界定”壞事”的權力?缺少了基本的人權觀點,電眼很可能成為中產階級與有權者的暴力

*尊重包容,城市進化的契機*
治安敗壞,有人不去探討政治與黑道掛勾的卑劣.不批評貧富差距的增大,卻甘於交出自身的人權與自由,去支持嚴刑峻罰.贊同鞭刑.試問,想要用剝奪人權的方式來保障人權本身不就是很弔詭的事嗎?

彩虹的國度
*“殘障”的公共空間*
對於大多數所謂四肢健全的人而言,都市不過是都市,我們把在都市空間中行走與開車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力,從來不必反省,檢視自己的四肢,所謂的殘障者是一群天生不幸的人,既然天生不幸,就只好自認倒楣?
換個角度想殘障與否不一定為生理所決定,他還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空間.身處在不重視人權的台灣,人行道上停滿機車,騎樓地面高低不平,四肢健全也變成殘廢,所以殘障不是身體有缺陷的人而是我們的城市.

*同性戀被迫在愛情的公共舞台隱身*
在異性戀為大多數的主體時,加上傳統的中國思想覆蓋下,同性戀被視為異類,她們隱藏自身的面貌.就算是有勇氣表明自身的人,也被套上改邪歸正的期待,
白人看不見自己的膚色,基督徒成別人為異教徒,異性戀不稱自己為異性戀,只有少數人才會被貼上標籤,所以如果將異性戀看成自然的存在,不必探討異性戀的成因,也使得異性戀無法看見自己的差異,導致我們的空間為異性戀空間.
*在夢想的天空掛上彩虹*
同性戀與異性戀是相同的存在,只是所愛的人性別不同而已,所有同性戀犯的錯,異性戀也有做過,異性戀所做的貢獻,同性戀也不會少.
我們所歧視的只是同性戀的這個標籤而已,一個不是屬於自己同類的標籤,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把同性戀,異性戀這些專有名詞拿掉,在一個以人的架構下,誰都沒有錯,誰都有存在的意義.

*推土機走了以後*
在都市發展的前提下,一定需要犧牲少數人的安穩生活?
推土機拆掉了違建,不僅拆掉了安身立命幾十年的家園
也摧毀原本緊密聯繫的鄰里情感,就近互助的支援……
一個希望,快樂的城市,又怎能無情?
*人鬼同居的奇景,老兵悲劇的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的軍隊撤到台北市,尋找暫時的落腳地方.當時並沒有眷舍的分配,軍人的本色是軍紀嚴明,不能侵擾百姓,所以就在這原本日本墓園的地方待下來,這只是反攻大陸的暫時棲身之地.這棲身之地也漸漸變成了自己的家園.

*富裕中的孤島,冷漠中的溫暖人情*
在現在的台北都市裡,人們住在公寓裡,結實的水泥牆,隔住了外在的危險也隔絕了人之間的溫情,而看似落後的眷村,卻有大同世界最真實的涵義.

*拆遷背後的政治*
身處再高樓環繞的十四,十五號工於預定地,這眷村的確是代表著落後的表象,但這裡所隱藏著的人與人的關係卻是都市計劃平面圖所看不到的,我們只是把它移除改成看似繁榮的都市,我們卻流失了現代都市所渴望的人情味.

*都市推土機,推倒的不只有家園*
住宅絕不只是一個空空的盒子,搬家也不是將物品從一個盒子放到另一個盒子裡.家有包含時間的痕跡,當都市計劃抹平了一個地區,也表示這都市的記憶被切斷,而被驅逐的那群人對家的記憶被硬性的從新開始.我們的都市計劃並沒有給我們這一部分的解答.

*希望,快樂的城市,怎能無情? *
在公園開放規劃設計徵選之時,一份描寫拆遷前的景象:密集的違章建築,形成一片髒亂,與四周地區高樓林立,商業繁榮景象形成強烈對比,有都市之瘤的封號.
它反映了對都市失序的恐懼,而誰來定義社會失序,是中產階級的人嗎?貧窮並不如想像中失序,道德瓦解,行為偏差,他呈現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處理經濟,階級問題,僅是建築環境的更新,只是把問題藏在住宅水泥盒子裡,並不是解決問題.

解讀空間

*地圖權力學*
論地圖的定義與形成
→首先由自身的想法與思想的養成進而形成自我觀念,而去創造一個具有偏頗性的地圖。




地圖→ 一個文本〈不被質疑的依據〉
因為許多人使用→而形成三人成虎的特性,認為這是正確的…對空間的舊有認知…並無法確定其價值的確立與客觀和諧的狀態。
性別 階級 主權

表現真實的勇氣與純真

每個人對環境的敏感度與所觀察的方向
形塑出自我的認知地圖


*如果學校是兒童樂園*
學校空間→重要的場所→空間的演化
將教育純粹的表現出來,無須任何權力與意識形態的介入


舉例說明

→民和國小
→林洲民建築師
→沒有司令何來的司令台;如同對操場的設置存疑

→頑皮故事集
→侯文詠
→請說國語;意識形態的入侵、蔣介石;英雄崇拜

空間的解放
思想的解放 -----→實例-----→林洲民
壓力的解放




不同的土地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為何PU跑道每個學校都要有
參與設計→共同參與設計→空間的想像與觀察活用




*看見塗鴉*
塗鴉→存在性→自我存在價值→『我』的存在→領域性


自己寫
別人寫→改編

特定族群的勢力範圍

宣洩自我內心的真實語言,因為受到社會的價值觀與不認同所產生的壓抑情節,反映出社會對青年意見的漠視。
→歧視問題
→性別問題< 男→自我的認同
女→溝通分享的橋樑
→如今塗鴉反成為另一種美化的工具,也成為資訊傳遞的媒介
→塗鴉→褪去了社會既成的包袱,才能夠反應真實



* 災難空間*
看我活得久,還是地沉得快

→魚塭→地層下陷

各方角力 群眾暴力
利害關係 ------------ 矛盾與缺乏遠見
弱勢團體


默默承受
無法可管

將不合理的事情容忍成一個正常的現象,不清楚一個錯誤的決策將會帶來何種災害,以及對環境的漠視及不尊重和價值觀的錯誤建立。



何處是我家
住宅→代表性→裝潢→風格〈人心理的延伸〉

→家的定義再解構→印象被推翻
→舉例出林肯大郡與民生別墅事件所引發出個人自我危機與對家的定義,
負向心理形成對社會的異質看法,導致原有的觀念改變。
『家』這個字成為了負擔,家的定義→災害→逃離與溫暖
→影響
1.〉社會問題
2.〉家中記憶的瓦解

懷著疑問,度日如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 跋*
→對環境的感觸與另類解讀、想像力的重要性




人→才是主角

心理
生理 >尊重環境達成平衡
感性
情感

建築人心中自負的表現,而忽略了使用者每個人都有能力經營與改造空間。
開放自我的感官

歡愉